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东南方向,面积约22.9平方千米,核心区12.8平方千米, 是一个大型原生态人文景区,被誉为“民居博物馆”。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在2007年由政府主导,居民参与,伊宁市投资1.2亿元对喀赞其的核心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和旅游开发建设而成的。次年4月,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 2021年4月,开始建设喀赞其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区,最终将喀赞其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以体验感受民俗风情和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 截至2023年6月1日,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已建成手工艺品店超过100家,拥有民间工匠1000余人,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3个,推出旅游商品200余种。
2009年,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0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提升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4月,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前进街又被列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沿革
2007年,由政府主导,居民参与,伊宁市投资1.2亿元对喀赞其的核心区进行保护性改造和旅游开发建设。
2008年4月,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
2011年,对口支援伊宁市的南京市投入1亿元对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的吐达洪巴依大院进行修缮,将此前破败不堪的吐达洪巴依大院的23间房屋进行修缮。修缮面积1000平方米,复建了损毁的客房等建筑。同时,在大院西墙,援疆干部还请人用雕塑组图展示了吐达洪巴依出国经商、回国办企业的重要活动,并在客房内设有电子演播厅、民俗展厅等,通过4D小影院、LED电子大屏幕等现代手段,展现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发展史。
2019年,伊宁市对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主街道路、渠系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并打造富有伊犁特色和“喀赞其味道”的步行街区。同时,还对文物建筑乌孜别克大院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
2021年4月,位于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喀赞其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区项目开始建设,喀赞其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区项目总投资3.56亿元,分为“石榴花”历史文化主题展览馆、“其文化”体验工坊、伊犁风情文化演艺中心、民族风主题体验馆、地下车库5个分区。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东南方向,面积约22.9平方千米,核心区12.8平方千米。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所在的伊宁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0.5℃,1月最冷年均12℃,7月最热年均22.8℃,年均降水量245.1毫米,无霜期190天,年均日照3080.8小时。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有居民近12万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13个民族。城区内拥有清朝乾隆时期以来的古建筑300多幢。同时,2万多户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庭院星罗棋布,古老的纯木结构民居和各式砖石结构别墅。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吐达洪巴依大院、陕西回族大寺等。
截至2023年6月1日,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已建成手工艺品店超过100家,拥有民间工匠1000余人,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3个,推出旅游商品200余种。
吐达洪巴依大院,是商人吐达洪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吉尔吉斯斯坦回国后在伊宁市的居所。“巴依”是对其富有的尊称。大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大院里有两排屋子,青砖照壁、筒式壁炉、水晶吊灯、民族地毯等,还有留声机、电话等当时较先进的生活用品。
陕西回族大寺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伊犁最早落成的清真寺之一,同时也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原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建筑造型与布局仿照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兼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前有山门、正门,两侧有双重八字影壁及门楼,其后面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礼拜殿。礼拜殿分内、外、中三殿,共600余平方米,可供千人礼拜。